新闻中心

鲁迅四刷迪士尼动画的戏院如今流光溢彩、焕颜归来

  入冬以来,位于苏州河畔、毗邻乍浦路桥的一幢塔楼式老建筑,成为许多市民夜游上海的热门打卡点。每逢周末夜幕降临时分,该幢大楼外墙便成为承载灯光照明效果的“荧幕”,以光影为画笔,投射出不同主题、唯美梦幻的投影作品,点亮上海“一江一河”夜游新画卷。

  这幢被网友评价为“上海小惊喜”“外滩的浪漫”的老建筑,便是建成于1928年、修缮后焕新归来的光陆大楼。作为曾经上海顶流的戏院,它见证了上海电影最初的“黄金时代”,也经历了一座城市的百年风雨沧桑......

  光陆大楼位于上海外滩虎丘路(原博物馆路)与南苏州路交界处,建筑商为英商斯文洋行,工程顾问为慎昌洋行,设计则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负责。

  鸿达曾先后于维也纳、巴黎和伦敦学习建筑和工作,他在1920年来到上海,先在英商公平洋行任职,随后于1928年创办了鸿达洋行。除了光陆大楼之外,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国泰电影院、东亚银行大楼和新新公司(今第一食品商店)等,皆出自鸿达的设计。这些作品,都明显具有建筑师简约、前卫的个人风格。

  1925年8月递交请照单,光陆大楼工程于同年12月开工,至1928年竣工,是外滩原英国领事馆区结构最复杂、建造时间最长的建筑。

  1920年代末的上海,流行装饰艺术风格,光陆大楼属于其中的典型建筑。建筑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一二层为剧场,三四层为办公,五至七层为公寓,八层是设备间,多种功能复合,这种建筑设计在上海是首次被应用。

  大楼四周墙壁塑有花纹图案和浮雕,其平面为扇形,转角处为直线与弧线相交的尖角。顶部建有一个小塔楼,具有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

  由于复合了多种空间功能,大楼在采光、通风、采暖、卫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上,都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设备技术。

  大楼在戏院观众厅的上方设计了大天井,并直接到达屋面,天井的四角布置排风管道,解决了下层剧院的管道走向问题,同时也为上层公寓的中间房间提供了通风和采光。同时,在靠北面的墙面上设置了3组进风管道,这些管道砌筑而成,与建筑融为一体。

  该建筑也很看重消防设计,在主要的出入口、楼梯间均设置消火栓系统,舞台设有防火卷帘及水幕系统,剧院内设自动喷淋系统可有效阻止火灾蔓延。

  20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受到了大众的欢迎,随之而来的,是上海兴起影院热潮。至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建成的影院达50余家,其中光陆大戏院与大光明、南京、新光、兰心、国泰等影院均以建筑豪华、装饰华丽、设置先进著称。

  光陆大戏院整体平面结构为长方形,包含门厅、观众厅以及舞台三个部分。底层为池座层,西南角有男女化妆间。夹层为包厢层,东西两侧各有4个包厢。二层为楼座层,北端有放映室、酒吧和存衣处。剧院容量为池座580座、楼座362座、包厢32座,全场都是“蓝皮软椅”。

  剧场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穹隆部分为薄拱顶结构,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所有位置的视野,观众厅中间没任何柱子。大型钢筋混凝土梁横跨整个大厅,横跨梁由藏在侧墙里的钢筋混凝土巨柱承载,而柱子则建于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之上,以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天花板设有圆顶和装饰铜格栅,墙壁上还装饰有20个人物雕塑。舞台的设备也很完备,布景长廊提供多种方式快速切换场景,管灯隐藏在天花板的飞檐和舞台拱门中,壁柱上灯光昏暗,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便于迟到的人寻找自我的座位。

  值得一提的是,光陆大戏院是上海第一个有空调的影院。《北华捷报》(即《字林西报》的前身)曾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冬天,空气进入风管之前首先经过加热机组,空气能被调节到任何的需要的温度;在温暖的季节,该系统通过与冬天供暖相同的开口提供冷却直流空气。可以说,光陆电影院的豪华和精美程度,足以与欧美戏剧院媲美。

  1928年2月25日下午9时15分,光陆大戏院迎来了第一场电影——法国默剧《采花浪蝶》,讲述的是著名意大利情圣卡萨诺瓦四处留情,屡次入狱又屡次获救,最终逃亡自由乡的风流故事。

  光陆是当时票价最高的大戏院,其他影院的好莱坞影片票价一般是0.6银元,而光陆大戏院则收1元。播放的影片以欧美电影为主,同时上演西方歌舞剧。

  1929年,美商远东游艺公司收购了光陆,增设有声放映机,并且和美国派拉蒙影业签署协议,光陆成为派拉蒙电影在沪上的首轮影院。

  1931年,由明星影片摄制,百代唱片公司录音,花费12万元完成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光陆大戏院试映,人们第一次听到胡蝶在荧幕上发声,场内掌声雷动。

  随后,光陆大戏院转租于英商经营,但随着国泰、大光明等相继建立,光陆营业困难。1932年,被兰心大戏院(第三代)收购,成为兰心大戏院分院。1934年5月,光陆从兰心分离。1936年7月又与米高梅公司合作。

  在1930年代中期到1940年初,至少有8家电影公司进驻光陆大楼。除了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外,还有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华纳-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等均在光陆大楼设在华总部,这里堪称沪上电影界的群英会,也是与国际电影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1928年11月18日,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威利号汽船》在美国公映,这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随着电影的放映,拥有大脑袋圆耳朵,可爱滑稽的卡通明星“米老鼠”登上了舞台。

  这股来自大洋彼岸的风也吹进了上海。1932年2月9日的《申报·本埠增刊》上刊登了一则光陆大戏院和兰心大戏院联合放映美国电影《雨》的广告中,首次出现了加映《米老鼠》及《荒唐交响曲》的宣传。该广告下方还写有“鼎鼎大名全球驰誉两大滑稽画片”等字样。同年5月3日第14版,同样由兰心和光陆联合放映的《天鹅肉》广告中,再次发现了《米老鼠》的加映宣传。

  可见,当时的兰心和光陆,是迪士尼电影进入上海后,早期放映的重要场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鲁迅在光次观看了《米老鼠大会》等迪士尼影片。

  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米老鼠,在1933年12月23日,根据当天《字林西报》的广告,当天的排片是圣诞节的特别放映。其中写道:

  “午后同广平邀冯太太及其女儿并携海婴往光陆大戏院观儿童电影《米老鼠》及《神猫艳语》”

  鲁迅显然对有声卡通兴致很高,当天他观影回家后,又拿出5元钱送给周建人的两个女儿,让他们第二天去看“儿童电影”。

  “有时一些儿童片是为了带海婴而去看的,结果他看了也蛮高兴,他是随时都保存着天真的童心的。”

  “我幼年很幸运,凡有适合儿童的电影,父亲总是让我跟他同去观看,或者也可以说是由他专门陪着我去观看。有时候也让母亲领着我和几个堂姊去看《米老鼠》一类的卡通片。”

  1934年起,光陆大戏院利用其片源优势,开始不定期地专场放映名为《米老鼠大会》的迪士尼短片合集。这一年的6月15日,鲁迅日记里出现了“夜同广平往光陆大戏院观电影”。

  1935年,鲁迅又两度带家人前往光陆大戏院观看《米老鼠大会》。一次是在4月20日:

  “午后蕴如携阿菩来,遂邀之并同广平携海婴往光陆大戏院观米老鼠儿童影片。”

  “下午邀蕴如及阿玉、阿菩并同广平携海婴往光陆大戏院观米老鼠影片凡十种。”

  学者通过考证当日《申报》和《字林西报》上的广告发现,当时光陆大戏院放映的5部短片是:《音乐会》《龟兔竞走》《春之神》《点金》和《飞天老鼠》。

  其中3部为当年迪士尼公司的新作,且上映时间集中于1934年至1935年期间,与鲁迅观影的1935年极为相近,可见光陆大戏院以“海上唯我独有短片大集锦”自诩,并非夸大其词。

  在光陆大戏院播放的电影中,也有一些曾引起争议,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美国电影《不怕死》事件。

  1930年2月21日,上海大光明影院和光陆大戏院开始放映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喜剧《不怕死》。该片的主演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哈罗德·劳埃德,当时中国将他的名字翻译为“罗克”。

  但是这部影片中有关华人的镜头却引发了大量争议:“女裹小脚,男抽......片中还有这样的镜头,罗克出现在一群小脚华人妇女群中,扭住一个戴瓜皮帽的华人老头的小辫子,并且戏弄他的指甲。”

  电影在上海首日公映之后,有35名观众觉得不妥,联名给《民国日报》去函,愤怒地表示:“如果他们不自动停止映演这张完全侮辱华人的影片,请注意,我们中国人也有热血,我们中国人也不会怕死的。”

  次日,著名剧作家及电影编导洪深来到上海大光明影院观看电影《不怕死》。当影片播放到劳埃德向华人买花,将钱扔在地上时,洪深愤然离场。

  下一场电影放映前,洪深返回影院,登台演说,呼吁大家拒绝观看,并声明“我们是中国人,不能默受这样的侮辱与诬蔑,我们不应当再看这张影片”。

  洪深的演讲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响应,部分观众前往售票处要求退票。影院总经理高永清知道该事后,命人把洪深强行拉入办公室,并报告租界巡捕房。巡捕将洪深带走询问约3小时后,才将他释放。洪深回到家后,继续呼吁禁止此片在美国及其他几个国家上映。

  事件爆发后,当时的上海特别市电影审查委员会迅速采取一定的措施:第一时间停映《不怕死》影片;函请《申报》《时报》《民国日报》等撤除大光明大戏院和光陆大戏院关于《不怕死》的广告并在事件解决前对两院广告不予刊登;发表了关于此事的宣言;请江海关和铁路管理局扣留入境的影片;并且全国禁演劳埃德出演的影片。

  两家影院随后停止了对《不怕死》的放映。4月5日,光陆大戏院再次登报致歉,5月,电影检查委员会才撤销了光陆大戏院的所有禁令。劳埃德也正式去函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就该片正式向中国人民道歉。

  这一事件加速了中国电影立法的进程,让外国电影界在处理中国题材时更加谨慎,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的斗争和意识的觉醒。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国人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完全找到清晰的解决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光陆大戏院更名为“曙光剧场”,慢慢的变成为专映纪录片的电影院。1954年,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局正式接管光陆戏院,并对其内部进行修缮。1982年,这里改称为“上海国际贸易会堂”。

  经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光陆大楼仍旧屹立在苏州河畔。重修之后,光陆大楼仍保留了原先的Art Deco艺术风格,大楼顶部和四周墙壁饰有花纹图案和浮雕,大楼内部使用酒红色和琥珀色的彩色混凝土及玻璃。

  原先的光陆大戏院,则被改造成了展览空间,一场场链接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展览,正在上映。光与影,虚与实之间,光陆大楼见证了上海曾经发生过的,也将继续见证未来将发生的。

  [2]秦刚.“有声卡通”时代的迪士尼动画在民国上海——以鲁迅日记为线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i.cn11-2589/i.2017.07.004